“最后的古典——黄宾虹、林散之、董欣宾、卞雪松、刘知白五人展”在北京虞·空间展出
8月31日下午, “最后的古典——黄宾虹、林散之、董欣宾、卞雪松、刘知白五人展”在北京T3国际艺术区虞·空间开幕。本次展览是虞·空间的首展,由虞山张维担任策展人,虞·沙龙、虞山当代美术馆支持。
开幕式现场
策展人 虞山张维
策展人虞山张维精选了黄宾虹、林散之、董欣宾、卞雪松、刘知白五位艺术家的作品,他们之间不仅存在师承关系,而且在艺术理念上亦有诸多相似之处。虞山张维希望通过“最后的古典”这一主题,概述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历程。他深入分析了这五位艺术家共通之处,总结为以下四点:
第一:他们都尊遁中国画笔精墨妙的古典传统,在笔法和墨法上都发展出各自不同的方式方法及精神境界。黄宾虹总结前人提出五笔七墨法,自己的笔法主要出自古籀,沉厚圆浑,一波三折。其墨法影响至深,厚黒华滋的境界主要得之墨法。在墨法上发展到极致的是刘知白,晚年的山水,以淡墨泼之,以浓墨破之,任心性而为,如入化境,自然简逸,却元气淋漓。在笔法上,董欣宾提出冷抽象热书写,要求一根线条的变化里含乾坤万象。其抒写的江南水乡诗意温润野逸。卞雪松将笔法里的渴笔发挥到极致,承梁楷、倪瓒、八大极简一路传统,将渴笔线的虚实顿挫任性发挥,其境界朴茂苍古,浩气浑茫,如鸿濛初开。
第二:这五位艺术家都是诗书画的通才。都写诗,以诗修身,以诗意入画。并且尊文人画经典传统,以书入画。黄朴存以古籀笔法入画,林左耳以草意入画,董欣宾以简章入画,卞痴生以渴笔意入画,刘如莲以行书笔意入画。
第三:都尊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,都壮游山川自然,黄老的青城山造化,林三痴秦蜀古道,得诗集《江上诗抄》,卞痴生的鸣沙山啸嚎,得《卞雪松诗选》,董欣宾的江南水乡,刘如莲的雄秀黔山。这些游历都经过心性化育于诗中,诗意又通过心源弥散于画里。
第四:他们都尊循中国画的第一法则:气韵生动!以气,以气韵,以气息统摄画面。如黄朴存《拟张恂山水》,林左耳的《扬州二十四景》册页,董欣宾《湖风月夜图》,卞雪松的《喜雪图》,刘知白的《夏山欲雨》。以气观画,尤中医问脉,观气色,是判断一幅作品生命状态的全息方式。以气韵观之,可见生命的动能,以气息闻之,可见生命气质气格的清华。所以南齐谢赫品画六法中,第一即为气韵生动。
展览现场
虞·空间致力于当代水墨领域的开拓。虞山张维强调,当代艺术有两个精神是必须坚持的,一是中国的诗性传统,二是中国画最古老的观察方式——气韵生动,这不仅是评判当代艺术品质的重要标准,而且作品气息的高低也决定了艺术品的品质和价值。
展览现场
虞山张维认为,中国艺术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一个显著的差异,就是中国绘画重视对人生境界的追求,而非单纯追求形式上的个性化表现。这种传统性决定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,最终走向文人画和人文画。
黄宾虹、林散之、董欣宾、卞雪松、刘知白这五位艺术家,他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笔墨技艺上,更在于他们通过作品展现了对人生境界的深刻理解和丰富表达。这一点对于当代艺术尤为重要,要成为艺术大家,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创新,更要在人生境界上有所追求和提升,以期达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慰藉。
中国书法家网总编辑、艺术批评家丁剑
中国书法家网总编辑、艺术批评家丁剑认为此次展览的着力点很特别,选取的几位艺术家代表了不同的艺术维度和方向。在这些艺术家中,董欣宾、卞雪松、刘知白等人尤为特别,他们代表了那些被重新发现并受到关注的艺术家群体。如今,我们有幸能够欣赏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,并从中感受到他们所取得的成就。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个人才华,也反映了他们的作品在艺术史上被重新挖掘和整理的重要性。
丁剑强调,在当今自媒体盛行的时代,人们往往容易将目光投向那些频繁出现在聚光灯下的人们,但那些远离了媒体焦点、曝光率并不高的艺术家,他们的作品值得被发掘和重新认识。这些艺术家的创作来自于传统,源自于内心深处对艺术的纯粹追求。他们的作品提供了一种更为纯净的心灵体验,一种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的深刻联系。这恰恰体现了艺术的本质功能——它能够触及人类情感的深处,引发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。
展览现场
“这五位艺术家都坚守着最后的古典,并推陈出新,画出并活出新的生命至境,难能可贵。”虞山张维表示:在当代艺术一片暄闹之中,回顾他们的古典高贵的艺术精神,恰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好的开端。虞·空间的下一期展览,将围绕当代水墨艺术展开,会看见他们的精神,在当代水墨中的转圜生发焕然一新的境地。
据悉,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30日。
展览现场
黄宾虹作品
林散之作品
林散之作品
董欣宾作品
董欣宾作品
刘知白作品
卞雪松作品
卞雪松作品